• 文化传承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为例

    李春青;徐爽;金恩霖;赵雨婷;李卓然;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研究对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具有关键意义。针对晋西黄土高原区传统村落研究薄弱的现状,以山西省方山县来堡村为例,结合文献、田野调查与GIS技术,分析其历史沿革与空间演变。研究发现,村落的“城郊近道”区位、“龙脉吐岫”风水、“窑木兼济”建筑“、趋吉隐逸”装饰及“才怀天下”文脉等特征,是自然地理、军事防御、建筑技术、道家思想与家族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跨尺度文化脉络构建与历史-空间-文化多维框架整合,揭示物质与精神要素的协同演化机制。

    2025年03期 v.41;No.14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7K]
  • 声筑互构:潇贺古道西线传统戏台建筑声效特征研究

    潘旭杰;许政;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观演空间蕴含独特的声景遗产价值。以潇贺古道西线地区圩场台、祠庙台2类戏台为对象,针对声景价值认知缺失问题,结合实地调研与历史形态分析,揭示其声效特征与建筑演变的关联性。研究表明,观演需求演变驱动声效发展,祠庙台通过围合院落增强混响营造神圣氛围,圩场台采用聚向声场满足世俗观演需求;建筑构件与声效调控深度耦合,八字音墙强化声能导向,藻井提升声场均匀度,台下设洞延长混响时间;声效策略紧密呼应场地特征,商街戏台以直达声实现人群聚集,村口戏台依托自然屏障优化声场覆盖。研究将戏场空间与声景遗产纳入戏台建筑整体性保护框架,构建“功能-空间-声效”协同评估体系,为传统观演空间的价值阐释与活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41;No.148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 大运河沿线特色保护类村庄与非遗空间错位的影响机理研究

    梁玮澄;李雪华;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沿线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非遗是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两者空间错位关系为运河沿线村庄和非遗的协同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因此,以京杭大运河沿线的629个特色保护类村庄和614项非遗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进行核密度和空间错位分析,得出运河沿线特色保护类村庄和非遗的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态势,且两者空间错位关系明显。运用地理探测器得出特色保护类村庄和非遗的影响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空间异质性,分析其相互作用因素,并从保护、发展、维护、管理4个层面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特色保护类村庄和非遗的综合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支撑。

    2025年03期 v.41;No.148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8K]
  • 国内外建筑火灾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楚馨悦;牛聚粉;林雅琳;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建筑火灾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以2017—2024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国内外建筑火灾领域3 706篇相关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运用定量化知识图谱对该领域国际研究态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CNKI数据库建筑火灾领域的发文量可分为快速下降、回升增长、稳步发展3个阶段,WOS核心数据库发文量增长趋势较为稳定,逐年稳步上升;国家、研究机构及其作者共同构成了建筑火灾研究领域的主导力量,后继研究人员可在深入研究与合作研究方面借鉴参考;建筑火灾研究涉及面广泛,是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研究热点与趋势看,CNKI的建筑火灾研究主要集中于高层建筑火灾、火灾扑救以及消防设计等领域,消防安全已成为国内建筑火灾研究的核心议题。而WOS主要集中于火灾风险评估、建筑材料性能及在火灾中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可持续的建筑材料逐渐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2025年03期 v.41;No.148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 基于GIS技术的社区垃圾桶点位分布评估与策略研究

    苏毅;李兆康;王晶;

    在垃圾分类立法背景下,结合GIS技术,针对北京望京东湖街道社区垃圾桶点位分布展开了评估与策略研究。通过选取上京新航线、南湖中园北、南湖东园北、澳洲康都、望京花园西区、望馨花园等社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记录居民楼出入口及垃圾桶分布状况,并将数据导入CAD,随后运用ArcGIS工具,进行社区垃圾桶可达性与服务强度分析。该技术辅助了垃圾桶点位的科学优化,使垃圾投放点更加合理与人性化,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5年03期 v.41;No.148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7K]
  • 区位视角下北京南城老旧胡同宗教建筑遗存现状与保护

    郭岩;杨昌鸣;

    宗教建筑遗存是历史建筑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多数现存状况堪忧。以北京南城老旧胡同宗教建筑遗存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网有关的宗教建筑遗存地理信息,通过实地调研观察,从区位视角逐类型、逐层次分析遗存现状,包括特征区域型中的小环境特点区域、雅文化特色胡同,以及隐藏淹没型中的隐藏型、淹没型宗教建筑遗存现状;明确南城老旧胡同宗教建筑遗存保护需统筹考虑多元信仰调适、多元民族共荣、住民利益为重、核心价值存续、先实体后文化、历史记忆留存、空间区域调适7个基本遵循,最后辨症施治。

    2025年03期 v.41;No.148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 基于问题邻域MPA算法的土石方调配优化

    王铎霖;王亮;

    海洋捕食者算法作为一种新型启发式优化方法,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然而,算法与问题领域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映射关系,限制了其在组合优化领域的工程应用。为此,针对土石方调配优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邻域的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具体包括:引入领域知识,创新设计三元组编码方案,以实现问题与算法之间的精确映射;融合遗传算法与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核心机制,开发包含随机最优配对算子在内的多种优化算子;提出动态自适应参数控制机制,以提升算法的鲁棒性与适应性。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相较于传统蚁群算法,该算法的求解效率提升了75.92%,运输成本降低了3.56%。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随机优选配对算子显著提高了算法性能,贡献度交换配对算子增强了求解稳定性,而2种变异算子有效避免了局部最优陷阱。验证了海洋捕食者算法在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应用潜力,并进一步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为工程优化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1;No.148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公交出行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焦朋朋;陈世杰;罗薇;王健宇;唐玉洁;

    为探究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作用机理,提出一种结合自适应综合抽样、贝叶斯参数优化的方法,基于居民1周内出行行为调查及公交出行意向调查数据,选取个人经济社会属性、出行特征、出行偏好以及是否采用其他交通方式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并利用SHAP归因分析对模型的作用机理进行解释。结果表明,经过自适应综合抽样过采样、贝叶斯超参数优化的模型表现优异,准确率达到90.48%,曲线下面积值达到0.91;城市类别、学历、出行目的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等都是居民选择是否采取公交出行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类别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出行距离、候车时间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竞合因素对最终结果的作用形式都不同,在大城市中,出行距离为5~10 km时对公交出行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在特大、超大城市则仍然产生抑制作用;在大城市中,候车时间达到25 min以上会对居民选择公交出行产生抑制,而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抑制作用不明显;其他交通方式对公交出行的影响显著,总体上步行、自行车、地铁等交通方式和公交处于互补的合作关系,私家车则是互斥的竞争关系,具体作用形式因城市规模和出行特征而异。

    2025年03期 v.41;No.148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 动态平衡融合的跨语言跨模态建筑信息检索

    张蕾;唐明亮;丁鑫;杨成伟;

    建筑信息检索旨在通过建筑图像或文本描述获取相应的建筑数据。现有方法在特征融合和语义对齐方面面临挑战,尤其在处理多语言文本与复杂建筑图像时尤为显著。为有效地将不同模态的信息融合,提出平衡融合特征网络,通过动态建模多模态融合的平衡点,递归且自适应地捕捉深层特征间的相关性,充分编码从低级到高级的模态内和模态间特征。为提升模型的跨语言语义理解能力,引入知识蒸馏技术,从跨语言模型中提取共享知识,优化跨语言文本编码器的性能,同时降低模型复杂性。针对现有模型难以处理图像、文本与融合特征之间关系的问题,设计双通道对比学习的训练方法,增强正样本与融合特征的表征能力,捕获细粒度的跨模态语义交互,有效改善多语言文本与建筑图像之间的语义对齐困难的问题。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在跨语言建筑场景数据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现有基线模型,并在图文检索任务中保持优异的检索效果。

    2025年03期 v.41;No.148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基于无损电阻法的灌浆套筒缺陷检测研究

    曲秀姝;杜泽娴;谢焱南;

    灌浆套筒连接作为装配式结构连接节点中的一种主要连接形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灌浆质量严重影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与结构安全。基于灌浆料的导电性,提出一种无损电阻法用以检测灌浆缺陷,设计不同灌浆缺陷的套筒试件进行无损电阻法检测试验,得到电阻增长率-时间曲线;对套筒试件进行分析,拟合电阻率-时间线性回归方程,并计算出套筒电阻理论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判断应用无损电阻法检测灌浆缺陷的精确度以及提出的回归方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无损电阻法对灌浆套筒试件进行检测效果较好,对上部缺陷试件的检测准确率可达到100%。另外,拟合的回归公式预测套筒电阻值准确度较高,为灌浆料电阻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41;No.148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王子安;夏晨;崔时逸;周福威;戚承志;

    深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周围岩体的稳定性。相比浅埋工程,深部工程的围岩处于高地应力、高地温以及高岩溶水压的环境中,并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岩体产生极大扰动。针对深部巷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问题,研究了对巷道变形影响的因素,对比了不同埋深、不同断面形状以及不同最大主应力夹角3种情况下围岩稳定性的演化。同时与既有的二维平面解析解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合理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埋深增大,巷道各部位位移、剪切应变增量以及应力值增加,同时拱顶部分围岩处于剪切屈服状态,而侧墙以及底板处于剪切与拉伸屈服状态;当巷道围岩边界法向应力与垂直地应力比值为1时,水平应力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最小;对于不同巷道断面形状,马蹄形断面巷道变形幅值最小,但具有明显的应力集中部位,而圆形断面则没有明显应力集中部位。结果为深部工程建设过程中围岩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148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 基于北京隔震设计标准的钢框架摩擦摆隔震研究

    曾德民;王硕;刘立德;王斌;王海萌;

    按照DB11/2075―2022《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设计的钢结构医疗建筑,目前采用摩擦摆隔震技术提高其抗震性能以及该类结构对摩擦摆参数敏感性的研究尚少。以北京地区某多层钢框架医疗建筑为案例,进行了摩擦摆支座的隔震设计与橡胶隔震设计,并对比了2种隔震方案在减震系数、层间位移角以及楼层加速度3个关键指标上的表现差异。通过调整隔震结构摩擦摆支座的曲率半径和摩擦系数,分析其变化给结构带来的地震响应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下,2种隔震方案在考察的3个指标中减震效果相当。其中,减震系数分别为0.49和0.43;层间位移角最小减震率分别为54.21%和57.66%;楼层加速度分别为42.47%和47.73%;在罕遇地震下,摩擦摆隔震结构发挥出了优于橡胶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此外,摩擦系数对于该结构隔震性能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曲率半径。曲率半径的改变对上部结构响应的影响较小,对隔震层位移影响较大;摩擦系数对上部结构的响应及隔震层位移的影响均较大。

    2025年03期 v.41;No.148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 北京某数据中心余热供暖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王红霞;白仁宇;王聪聪;胡慧珍;陈红兵;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数量不断增加,产生的废热也越来越多,故余热有很大利用潜力。数据中心余热资源稳定集中,可通过冷却水和冷冻水系统回收热量,能提供办公区供暖、居民小区供暖和商业中心供暖3种方案。对不同供暖途径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办公楼区域的冷冻水供暖方案最经济,投资回收期仅0.79年,而周边建筑供暖因长距离输送、高温提升成本较高、冷冻水侧取热可替代制冷机组运行,所以冷冻水端取热优于冷却水端取热。

    2025年03期 v.41;No.148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