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市西城区前桃园胡同为对象,系统梳理儿童友好理念背景,探讨儿童友好型城市及背街小巷的发展脉络,开展背街小巷更新设计研究。采用现场调研和POE空间评价方法,利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评估居民满意度,并构建适儿化改造策略。在实践探索中,通过对交通空间、街角微空间、文化空间和景观设施空间的优化,增强背街小巷的儿童友好性。结合回访可知,改造后胡同环境的适儿化显著提升,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研究可为城市空间的儿童友好型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案例。
国家步道是英国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定、规划与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哈德良长城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建设哈德良长城国家步道,提供了保护遗产本体、整体感知线性遗产价值、提升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以哈德良长城国家步道为例,分析其在规划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并阐述在健全立法、建立合作管理模式、科学规划选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的长城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考借鉴。
山西省复杂的地理环境与长期战乱历史,促使村落安全需求持续强化。明清晋商积累的丰厚财富为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与物质基础,由此形成了众多建有完备防御体系的村落。以吕梁市方山县张家塔村为典型案例,现有研究多聚焦其民居建筑与价值评估,而防御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不同时期地理现象的分布变迁及空间环境发展规律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为村落防御体系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征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从历史地理学视角分析张家塔村防御体系的演变与构成,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现场测绘等方法研究地理变迁和历史发展对其防御体系建构的影响。以期对晋西地区传统村落防御体系有更全面的认知。
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成为学术与政策关注的焦点,其高质量发展是兼具理论与实践难度的重要课题。当前县城规划领域中,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间的互动机制探讨尚不充分。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单一政策效果分析、某方面政策导向问题挖掘、总结规划研究历程与不足。通过分析1978—2023年县城规划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政策文本,探究其间影响及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县城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转型、新型城镇化3个阶段。学术研究从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到规划建设、县域经济,从基础描述性研究逐步深化至县城规划新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政策重点从基础设施物质建设,转向技术实践,再至县城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存在从超前引领到紧密对接,再到问题导向下暂时脱节的互制关系。此研究揭示了县城规划动态演变及内在机制,有助于学术成果与政策实践的融合,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县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强化其在城乡融合中的载体作用。
针对可实现预制方钢管混凝土柱装配式连接的新型内筒-法兰-注浆竖向连接形式,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基于该竖向连接的方钢管混凝土柱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轴压比、内筒高度、法兰板厚度等因素对其抗侧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破坏主要发生在柱脚加劲肋上部,柱座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基本处于弹性阶段,未产生明显塑性变形。设置内筒和增大轴压比可以提高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和刚度,但轴压比和内筒高度过大,同样也会造成柱底变形过大;增大法兰板厚度可以提高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屈服承载力,避免出现法兰板翘曲开口,但对强化阶段的刚度影响很小。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内筒-法兰-注浆竖向连接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水泵和水轮机等水力机械在水利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稳定运行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至关重要。然而,水力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因长期受到空蚀、泥沙磨损等作用而产生磨蚀破坏,严重影响其运行效率,降低设备服役寿命,增加日常维护成本。因此,采用高性能涂层对水力机械进行表面防护对提高设备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水力机械空蚀和泥沙磨损的机理及应对措施,综述了水力机械耐磨蚀涂层技术的研究进展,对现存问题和未来抗磨蚀涂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夜间交通事故频率高且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特别是对行人这一弱势交通群体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夜间行人-机动车事故的影响因素。考虑到事故数据的异质性,使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对2017—2022年夜间行人-机动车事故数据建模,事故严重程度分为3类:无/可能伤害、轻伤(非致残伤害)、重伤(死亡/致残伤害),并从行人特征、驾驶员特征、碰撞特征、道路特征、时间和环境特征5个方面共选取30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旨在深入探究夜间行人-机动车事故严重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驾驶员饮酒、限速32~40 km/h、有路灯照明、驾驶员受伤4个变量为随机参数变量,对夜间行人-机动车事故伤害严重程度的影响表现出未观察到的异质性。行人受伤、行车方向为直行等变量与轻伤事故的发生显著相关,发展程度为城市、道路等级为地方公路等变量与重伤事故的发生显著相关。
聚氨酯混凝土应力吸收层能有效改善复合路面反射裂缝等路面病害的发生,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耐久性,但目前尚缺乏聚氨酯混凝土应力吸收层层间处治措施的评价研究。鉴于此,首先,选取SBS改性乳化沥青、环氧树脂及双组份聚合物防水黏结剂3种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其次,将3种黏结剂以5档涂覆量对聚氨酯混凝土应力吸收层与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及水泥混凝土下承层之间进行层间处治,并对复合试件进行层间斜剪与拉拔试验,对比评价其黏结性能,确定最佳黏结剂及其最佳涂覆量;最后,对涂有最佳黏结剂的复合试件分别进行了冻融循环和加速加载耐久性评价。结果表明,层间最佳黏结材料均为DCP防水黏结剂,且最佳涂覆量均为0.8 kg/m~2;复合试件进行4次冻融循环后层间黏结性能衰减率约为20%,60 000次加速加载试验后的层间黏结性能衰减率小于15%,仍高于未经冻融和荷载循环的其他2种黏结材料的原始值,抗冻融耐久性与抗荷载耐久性良好。
水泥混凝土在各级公路中被广泛采用,其在运营期易出现开裂、坑槽、局部塌陷等病害。对既有水泥混凝土的维护修补已成为道路桥梁日常运维的重要工作,而传统的水泥基修补材料存在养护期长、与既有混凝土黏结强度低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一种早强型高延性水泥复合材料,以养护龄期、受压力学性能优、价格相对低廉为目标,开展了新型复合材料的抗压性能试验,研究PVA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砂胶比对轴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在50%左右,PVA纤维掺量在2%左右,砂胶比为0.36时,不同龄期早强型高延性水泥复合材料的抗压性能较优。较优配合比条件下,早强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2 h、1 d、3 d、28 d轴心抗压强度达到18.1 MPa、27.5 MPa、34.4 MPa、37.6MPa;各龄期峰值应变大于0.5%。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探析2013—2022年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偏离份额分析发现,京津冀三地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差异较大,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一定困难。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京津冀整体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性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从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引进人才交流培养、优化产业内部结构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效帮助。